当前位置 : 首页 >综合 >正文

庞溟专栏丨重建消费市场与零售地产正向反馈|世界简讯

2023-04-28 06:28:05 转载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

庞溟(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总监)

米阳(仲量联行华北区研究部负责人)


(相关资料图)

社会各界都密切注视着消费数据和零售地产市场表现,它们既是经济增长态势的表征,也是社会预期和市场情绪的风向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消费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内生动能持续增强,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为全面稳定恢复、实现全年各项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零售地产市场正在温和复苏,虽然各方观望情绪仍较为显著,但持续回暖已为全年的增长态势开了一个好头。

正如《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文所说,“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一般来说,居民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同频共振,但在面对内外部扰动时,消费支出敏感度更高、波动幅度更大。

受疫情影响,全国及各城市在过去三年经历了两轮消费支出负增长,其中2020年疫情冲击下的第一轮负增长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基本一致,而2022年的第二轮则在上海、北京等核心城市表现更为突出、影响时间更长。

2021年,在市场预期和信心向好的基础上,中国消费市场经历了一段增速强势反弹的快速复苏时期,即便排除低基数的影响,当时的增长态势也趋于回到疫情前水平。与此类似,今年消费和零售市场的修复改善,如果仅靠促消费政策的支持与刺激,转化效率可能有限。

消费复苏的形态与节奏、提振消费政策的成效,取决于就业形势的转变、收入状况的改善和微观主体收入预期的修复。只有着眼于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积极增加优质供给,才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释放消费活力、挖掘消费潜力、提升消费意愿、提质扩容服务消费,才能持续恢复和扩大消费,把扩大消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起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改善民生福祉。

我们认为,从两到三个月的时间维度来看,更需要关注的不是消费零售领域即时的、快速的、爆发性的增长,而是复苏的后劲与可持续性。伴随着稳定就业、扩大收入、兜牢民生底线各项政策落细落实,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将再次提速,零售市场将和2021年的消费繁荣时期类似,再次拥抱加速增长。

随着线下消费场景恢复,实体店零售不断逐步改善,一季度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零售额同比增长3.6%,增速比今年前两个月加快3.2个百分点。相较而言,包含餐饮体验业态的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店业态,恢复弹性空间较大,2023年一季度,餐饮收入的增速表现明显优于整体商品零售表现,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百货店同比增速也在各零售业态中位列第一。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按线下零售渠道业态来划分,今年一季度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便利店、专业店、品牌专卖店、百货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4%、8.8%、5.7%、0.2%和9.2%,各业态增速均已实现正增长区间。作为传统必选消费渠道的超市表现更为稳定、增速韧性更强;品牌专卖店短期内的低增速背后,反映的是高基数以及其相对较大的规模体量、在持续经营方面的优势以及更强的防风险、抗冲击能力;作为线下可选渠道代表的百货商店,前期受冲击影响更大,现阶段呈现出加速复苏的态势。

零售市场的供应端,可以分为零售地产层面的商场新增供应量,和消费市场层面的品牌与商品供应量等两个层面。在过去几年间,经济环境和疫情的不确定性,导致零售行业供应端有所萎缩,也反之抑制了消费短期复苏程度。在2022年,这一相互制约、负向反馈的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消费市场层面,2022年零售消费相关投融资大幅下跌,其中食品饮料类投融资事件数量下跌51%,百货零售、服装服饰方面的投融资数量也低于2019年水平。投资意愿和资金支持减弱,导致部分零售商扩张放缓或停滞,部分退出市场,谨慎观望情绪显著。

在零售地产层面,我们的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2年,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新增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项目供应量均显著下降,单年供应量较此前十年平均水平低40%以上。在过去三年,已有项目经营压力加大、在建项目建设施工受阻及招商预租进度不佳,推动许多零售地产开发商和运营方选择推后项目入市时间,供应端的受阻也抑制了短期复苏。

随着市场需求复苏,许多此前延期的项目和零售品牌一道看好今明两年的市场恢复动力,将陆续开业布局、持续释放需求,有望带动消费增长,并形成正向传导、正向反馈、正向激励效应。

下一阶段的政策重点,依然在持续优化消费供给,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品市场加快恢复。我们预计,2023至2024年,供应端的持续改善将为零售市场带来新的消费场景、购物体验和品牌吸引力——供应端的产品创新和体验升级,是带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将配适消费意愿和购买力的增长,从供需两侧共同推动市场趋稳回暖。

考虑到外部环境和全球贸易方面的不确定性,今年经济复苏的关键和政策支持的重点,依然在全力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特别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是今年的一项工作重点。目前内需仍处于企稳恢复阶段、修复动能有待进一步增强,政策需继续加力呵护与扩大内需,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多措并举提振消费,并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标签: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