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综合 >正文

嵩县理发师吴现军:60多年时光凝聚在13把理发椅上

2023-08-14 09:29:02 转载出处:腾讯网

充满岁月沧桑感的理发椅

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些物件悄然逝去,埋藏在人们记忆深处。有些物件,却依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甚至成为一种象征,镌刻下时代的痕迹。


(资料图)

在嵩县县城的人民路上,有一家国有理发店。走进店里,仿佛穿越到60多年前——13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理发椅分列两侧,理发师正熟练地给顾客理发,随着发丝飘落,陈年故事悄然溢出。

13把理发椅,带着60多年岁月痕迹

13把理发椅,大小、形状基本一样,都是通体白色,由底座、头枕、靠背、椅座、扶手、脚踏板等部分组成。其中,头枕、靠背、椅座上,有黑色皮革包裹的厚海绵,尽管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海绵依然富有弹性;理发椅一侧有转盘,转动转盘可以调整靠背的角度。理发椅不少部位的白漆已脱落,露出金属特有的光泽,一种浓郁的岁月沧桑感扑面而来。

理发椅上完好的铭牌

“这13把理发椅,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购入的。”理发店负责人乔玉杰说,底座、头枕、靠背、椅座、扶手、脚踏板等分别用生铁一次成型铸造,非常坚固耐用。其中一把理发椅的铭牌完好,上面有“中国洛阳”“四零七厂劳动服务公司制造”等字样。

店里的理发师吴现军今年57岁了,他是这家理发店的第三代理发人。“别看这些椅子已经是60多年前的老古董了,很多功能依然能用,比如可以调整高度、倾斜角度等。”吴现军说,“我上班那会儿,这些理发椅让理发师在剪发、造型时更加便捷,也让顾客感觉更加舒适。”

刮脸是个技术活儿

“过去,相对于乡村剃头匠来说,国有理发店是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存在。那时,能坐在这种理发椅上理个发、刮个脸,绝对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吴现军说,庄户人家理发,往往去乡村剃头匠那里,只有在出席婚宴、寿宴等重要场合时,才会到县城的国有理发店里享受一次。

据吴现军回忆,当时的理发店内,弥漫着洗发香波和剪刀油混合的气息,收音机里播放着广播节目。理发师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引导客人坐在干净的理发椅上,一边倾听客人的需求,一边转动转盘,调整高度、角度,以方便操作,并保证客人的舒适度。理发师会根据客人的发质和脸型做发型。

“很多男士来这里,是为了躺在理发椅上享受刮脸。”吴现军说,理发师会用温水清洗顾客脸部,并涂上细腻的剃须膏。待胡须软化后,理发师左手握住挂在理发椅一侧的荡刀布底部,右手执剃刀,将刀刃在上面“刷刷”鐾(bèi)几下,再开始刮脸。

吴现军介绍,刮脸是剃须的加强版,绝对是个技术活儿,不是一般人能够驾驭的。刮脸要求手腕必须灵活,运刀要长,落手要轻,持刀角度更要恰当,剃刀轻轻地滑过皮肤,“沙沙”声响起,胡须应声而落,客人脸上露出放松、舒适的表情……

发型变化,见证时代发展

理发店,与时尚、潮流密切联系。

“这13把理发椅见证了60多年来人们发型的变化。”吴现军说,发型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也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吴现军介绍,他听老理发师们说过,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发型的变化并不大,男性发型普遍较短,女性则流行短发或马尾辫;到了20世纪80年代,发型变多了,男性的发型逐渐变长,女性则开始尝试波浪发等卷发;进入20世纪90年代,男性注重修剪,女性则倾向于利用各种发饰和造型产品,打造个性化的发型;到了21世纪,人们的发型更加多样,男性发型从短发到长发、从直发到卷发、从经典款到潮流款都可选择,女性则能尝试各种长度的发型,并通过染发、烫发和造型等方式展现个人风格。

与时俱进,才能一直顾客盈门

从20世纪90年代起,街头巷尾的理发店日渐多了起来,不少原本红火的理发店逐渐冷清,甚至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这家理发店依旧顾客盈门,甚至成了嵩县的一个地标。除了县城的人,附近村镇的乡亲们也习惯到这里理理发、刮刮脸。

“这家国有理发店之所以能够红火半个多世纪,是因为坚持了‘变’和‘不变’。”乔玉杰说,变的是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不变的是老理发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真诚热情的待客之道、宾至如归的服务理念。这13把理发椅也见证了国有理发店的求变与转型。

乔玉杰介绍,当时,面对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私人理发店,他们店推出了承包制。每名理发师承包一把理发椅,除了每个月给理发店交一定费用,其余收入都归自己所有,极大地调动了理发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店里也更加注重理发师工匠精神的传承,经常进行技术比武。

“这13把理发椅已经用了60多年,或许有一天,它们会被新椅子所取代,但我相信,老理发师的工匠精神、真诚热情的待客之道、宾至如归的服务理念,会一直传承下去。”看着正在忙碌的理发师们,乔玉杰感慨地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宝峰 文/图)

标签: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