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综合 >正文

《晨曦寻稻》:小小稻谷点亮文明的曙光

2023-08-15 15:38:46 转载出处:个人图书馆-ymkst

距今8000年前后,从东海之滨到江淮两岸,禾苗生长,农耕孕育。先民们原本的采集渔猎生活,如何被稻谷晕染出新的底色?从向自然索取到主动创造,我们的先民又经历了哪些改变?

《寻古中国·稻谷记》第二集《晨曦寻稻》,追寻8000年前稻谷的踪迹,探究小小稻谷如何催生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引发一系列奇妙的改变。


【资料图】

位于浙江余姚的井头山遗址,是典型的海洋贝丘遗址。自古以来,海边的人们便以海为田,靠海吃海。这里滋味与营养同样丰富的海鲜饭究竟出现于何时?它是否也曾进入远古先民的食谱?这是考古工作者想要解析的远古之谜,而破解的线索,隐藏在遗址的地层之下。

随着一块有稻米残留物的陶片出土,海岸先民也在食用稻米的猜想得到证实。但问题也接踵而来,锅巴里的稻米来自野生稻还是人工种植的栽培稻?

△陶片 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

日益完整的证据链表明,井头山人已经尝试种植水稻,并将稻米加入以海鲜为主的食谱中。这份8000年前的海鲜饭,意义非凡。

稻作农业发展,稻米等淀粉类食物的增多,改变着先民的烹饪方式,作为盛器和炊器的陶器与制陶技术,如何被生产、生活激发,呈现出相互推动与触发的联动效应?

位于浙江杭州萧山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内,陈列着三件套复合式的炊具,分别是支架、陶釜以及最早的甑。聪明的先民发现了蒸汽可以烹饪食物的秘密,制造出 “蒸锅”的鼻祖——甑,蒸出了8000年前的“甑子饭”。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很多陶器,口沿上都有规整的弦纹,器型的圆度非常好,单纯靠手工制作难以完成。跨湖桥先民到底是怎样做到的?他们是否借助了某种特殊的装置?

△黑皮陶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

这条独木舟是跨湖桥先民拓展生存半径、勇立潮头的杰作。就在这件水上交通工具上,考古人员找到了一处粘合痕迹。跨湖桥先民使用何种物质作为粘合的“胶水”?

在地处淮河流域的河南舞阳,以小麦为首的旱地作物,是当地人一日三餐的主粮。大多数舞阳人并不知晓,距今8000年前后,此地先民的陶罐里,盛放的是另一种口粮。

在位于舞阳的贾湖遗址,考古工作者将灰坑里采集的土样放入水中,很快便有大量炭化颗粒浮出水面。这些外观相似、数量众多的植物遗骸,正是贾湖先民的食粮——稻谷。8000年前的贾湖,稻作农业已如春芽破土,生机盎然。

在贾湖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猪骨,与野猪猪骨相比,已经有明显差异。贾湖人是否开始将野猪驯化为家猪?

标签: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