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科技”牵动市场神经。今年5月,国资委1个月内数度调研,三次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释放了积极信号。同期,航天南湖、航天软件两公司先后登陆科创板,成为“国企”+“科技”在资本市场擦出的最新“火花”。
随着国企持续发力科技创新,科创板有望迎来更多国企“科技尖兵”,而登陆科创板后,借助资本市场,国企业务发展呈现“加速跑”。未来,国企与科创板“双向奔赴”可期!
已有47家央国企登陆科创板
(资料图片)
截至目前,科创板自设立以来已有47家央企国企上市融资,其中中央国有企业29家、地方国有企业18家,合计首发募集资金达到1165亿元。
科技创新作为国企近年来重点发力方向,孵化的科技创新“尖兵”登陆科创板水到渠成。
国资委今年发布数据显示,以央企为例,近10年央企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超过全国三分之一,2022年,央企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时,国企还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企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活力和动力不断提升,这些为国企登陆科创板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创板包容的上市条件也给国企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分析人士指出,国企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肩负着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任务。但科创类项目从投入到产出的周期长、风险高,而国企传统的债券融资、信贷支持、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难以适应科创类项目快速发展的需要。而科创板为科创企业量身打造的一系列配套制度,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涵盖上市、审核、交易、持续监管等各个环节,覆盖范围更广,接纳度更高。
国企改革发展的方向与科创板定位的契合,使得开板至今,双方的“互相成就”有目共睹:首批企业中,中国通号以科创板首家大型央企和A+H股打了“头阵”;集科创板第一家红筹企业、第一家以港元为面值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公司而非股份有限公司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华润微出自华润集团;代表了“中国制造”名片的铁建重工科创板上市;国企成为分拆上市“大户”,截至目前,已有电气风电、铁建重工、百克生物、厦钨新能、高铁电气、萤石网络等多单国企分拆案例落地。
随着国企在创新道路上走深走实,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科创板有望迎来更多国企“科技尖兵”。近期,一批国企释放了科创板上市信号:中国联通5月早些时候在港交所公告,披露旗下智网科技拟发行新股并于科创板上市进展;上海核工院党委书记叶元伟近日表示,公司瞄准2023年科创板上市目标。
国企借力科创板“加速跑”
研发的持续投入、募资有序“就位”,让更多国企在上市后显得“游刃有余”。
有研粉材在最新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23年公司募投项目建成投产,产销量增加带来效益增长,如有研重冶公司复合粉产销量增加将会是2023年业绩增长点之一。电子特种气体国内市占率第一的中船特气近日在阐述“未来业绩增长点在哪里”时明确表示,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3.69亿元,研发投入逐年提高,不断加大空白产品研发和新产品推广力度,如高纯氯化氢等潜力新产品不断涌现出,使新产品销售收入保持着较快增长水平。
科创板国企的科技硬实力“成果”显著。数据显示,2022年科创板国企合计投入研发费用高达157.98亿元,同比增长17%,研发投入占比平均数为11%。其中,中国通号、时代电气、信科移动研发投入金额位居前三,分别高达18.74亿元、18.47亿元和13.32亿元。中国通号、中国电研、中复神鹰等11家公司牵头或参与项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云路股份、厦钨新能、哈铁科技等16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西部超导等5家公司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有研粉材等5家公司的产品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高质量发展让国企的“业绩盘”亮眼。2022年,科创板国企整体业绩稳健向好,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357.02亿元,同比增长20%,归母净利润237.59亿元,同比增长23%。营业收入方面,七成公司实现营收增长,其中长远锂科、振华新材、华海清科3家公司增幅翻番;净利润方面,七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其中同益中、振华新材、华海清科、中复神鹰、长远锂科5家公司增幅翻番。
以2019年为基数,科创板国企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9%和38%,展现了科创板国企稳健增长的良好态势。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